情感觀察類真人秀同題材扎堆,流程設置雷同、被指“販賣焦慮”,新京報專訪業內人士探秘趨勢
女兒們戀愛,老爸們焦慮出鏡,觀眾非得跟著操心?
左上《我家那閨女》、左下《女兒們的男朋友》、右《女兒們的戀愛》都采取了父親或者嘉賓在觀察室里旁觀、點評的設置。
情感觀察類綜藝近期扎堆播出,又可細分為代際情感觀察和戀愛社交推理兩大主流,前者有《女兒們的戀愛》《我家那閨女》《女兒們的男朋友》等,后者有《遇見你真好》《戀夢空間》等,節目圍繞著代際觀念碰撞、情感關系探討與年輕人社交等層面展開。但除了少數幾檔有反響外,其他都悄無聲息。為何這種情感觀察類節目從去年開始扎堆出現?節目中的嘉賓是如何邀請到的?該類綜藝到底有無劇本?為何播出效果不好?新京報記者專訪《女兒們的戀愛》導演晏吉、編劇莫乃珊,《遇見你真好》總導演陸皓等多位節目制作人及業內人士,透視當下情感觀察真人秀的制作。
扎堆
去年異軍突起,今年超10檔
情感觀察類綜藝通常將第三者設定為觀眾或者親屬,通過第二現場或無劇本拍攝的方式,觀察他人真實的狀態,充分滿足外界“窺視”欲的同時,引出切實的婚戀或社會話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