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醫藥領域加大開放
從患者角度來看,與其花大力氣自主研發新藥,還不如加快進口國外新藥并盡快納入醫保。從長遠來看,勢必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藥企涉足原研藥的研發。實際上,在醫療領域,我們最缺的不是對外開放,而是對行業內部的開放
中國新聞周刊記者/錢煒
中國每年有2萬~4萬人罹患ALK陽性肺癌,占肺癌病人的3%~5%。這一比例雖然并不高,但鑒于肺癌是中國發病率最高的腫瘤,這一數字仍相當可觀——大約相當于全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的總數。
目前,國內的ALK陽性肺癌患者,僅有第一代靶向藥克唑替尼可用。該藥的有效率為60%~70%,但大部分患者在使用該藥1年左右時會出現耐藥。而在美國,從2014年開始,陸續上市了3個第二代的ALK抑制劑,可用于克唑替尼耐藥的患者。最新數據顯示,對于ALK陽性肺癌患者,直接使用二代ALK抑制劑Alectinib治療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高達34.8個月,是克唑替尼的三倍多(10.9個月)。這意味著,晚期ALK陽性肺癌患者使用Alectinib,可實現近3年的疾病無進展生存。
最近,Alectinib已經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交了上市申請。如果是在過去,中國的ALK陽性肺癌患者想用上這個新藥,可能要等上好幾年,而且即使吃上了,價格也不菲。不過,中國最近的一系列改革舉措,令這些患者看到了能盡快吃上新藥的曙光。